Menu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望都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公示稿)
来源:bob的网址是多少    发布时间:2025-06-24 11:29:41

  以习为核心的党中央,站在生态文明建设和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战略高度,作出了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重大决策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说明:“大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发展的门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必须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站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高度谋划发展。”。

  为贯彻落实习生态文明思想,快速推进望都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全方面提升ECO质量和稳定能力,依据《望都县国土空间总体设计(2021-2035年)》,结合《保定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编制形成了《望都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

  《规划》是指导望都县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纲领性文件,是推进生态保护、修复治理的重要依据。本规划规划范围为望都县行政辖区,共计357.81平方千米;基准年为2020年,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近期至2025年,中期至2030年,远期至2035年。

  地势西北高东南低,以平原为主。望都县地处太行山北段东麓山前平原,是由海河流域的大清河水系的唐河运粮河的洪积,冲积作用形成的,全县地形平缓,西北部高,东南部低,向白洋淀方向倾斜,最高海拔高度56.3米,最低海拔高度28.5米,地形起伏不大。

  大陆性季风显著,季节降水分布不均衡。望都县位于北温带半干旱、半湿润地区,形成春季干燥多风,夏季炎热多雨,秋季天高气爽,冬季寒冷少雪的四季分明的大陆性季风气候特点。年平均降水量511毫米,季节降水分布亦不平衡,夏季7、8两月降水最多,冬季1月最少。

  整体土质肥沃,适宜农作物种植。望都县土层深厚,土壤肥沃,土壤质地共分为2个土类(褐土、潮土),5个亚类(碳酸盐褐土、潮褐土、潮土、褐土化潮土、盐化潮土),13个土属,22个土种。适合种植谷子、甘薯、大豆、玉米、小麦、花生、辣椒等作物。

  水网发达,水生态流量不足。水资源禀赋良好,境内河流均为海河流域大清河水系,主要河流包括唐河、九龙河、白岳河、运粮河、曲逆河、新开河等,除九龙河外,其它河流均为季节河流。河流因河岸沉积,造成河床抬高和河道变窄,局部河段淤积严重,降低河流的排水能力;河流生态流量不足,存在阻碍水体流通的现象。

  植物资源丰富,种类非常之多。目前林草种质资源共有植物42科64属84种,三级古树名木4株,均为豆科槐属。主要乔灌木有杨树、柳树、国槐、玉兰、枫树、大小叶黄杨、卫矛、女贞等,经济林果树有苹果、梨、桃、杏、葡萄核桃、文冠果等。

  开展主要河道专项治理,水质环境持续改善。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相关工作部署,系统推进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修复和水资源管理,严格落实河长制,深入实施白洋淀上游河道专项整治,九龙河水质持续改善。

  高标准农田建设持续推进,农业生态环境持续改善。通过高标标准农田建设,完善灌溉等配套设施,持续提高耕地能力,完善农业生态环境。

  森林林分结构较为单一,ECO服务功能有待提升。县域内森林零散分布,质量不高,林分结构单一,生态效益较差。

  水生态问题依然存在,需加强河湖生态修复。河道淤积,影响河道防洪排涝能力;河流两侧保护力度不足,易受到农村里的生活污水、畜禽养殖、种植业影响。

  耕地质量尚可提升,提质改造建设仍需推进。存在低效闲置用地,部分耕地基础设施不完善,耕地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农业灌水浪费严重,节水亟待加强。望都县主要小麦、蔬菜、水果等高耗水作物在县域内种植占比较大,而农业节水程度不高,部分区域仍采用漫灌方式进行灌溉,农业节水灌溉措施仍需加强,地下水全域处于浅层地下水一般超采区。

  农村基础设施和人居环境尚需改善。农村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自然风貌相对较差,农村人居环境尚需改善,生活垃圾、生活垃圾污水处理程度不高。

  城市蓝绿空间不足,城市生态品质不高。绿地系统不完善,生态效益发挥不足;城市道路水系廊道生态联系度不足,生态景观品质不高。

  生态文明建设引领绿色发展新方向。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习系列讲话高度强调绿色发展,为生态保护工作指明了方向;党中央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发展作为新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确定生态环境是关系党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问题,也是关系民生的重大社会问题,为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

  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精致望都必然要求。做好生态修复工作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具体需要,是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精致望都必然要求。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准确把握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的关系,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之路。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存在。望都县处于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同时也带来了资源约束趋紧、生态环境破坏日益严重等问题。在当前发展阶段,自然资源刚需仍较大,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绿色转型发展对科学开展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提出更高的要求。

  生态保护修复机制尚需完善。生态保护修复是一项系统工程,但相关职能分散于环保、水利、农业、自然资源等部门,为避免出现生态修复项目在区域上相互叠加,重复投资等问题,部门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推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完善。为发挥生态修复持久效益,还应健全生态效益核算、离任审计、生态补偿机制、绿色融资机制等体制机制建设。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生态文明思想,围绕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固树立绿色发展理念,坚持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重大政治任务、重大民生工程、重大发展问题,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按照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提高生态质量和稳定性为核心,以解决重点区域突出生态问题为重点,以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修复为主线,科学布局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重点工程,推动生态环境根本好转,提升望都县生态系统质量、优化国土空间格局,服务生态文明建设和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支撑。

  保护优先,统筹兼顾。遵循自然演替规律,维护自然生态系统安全稳定,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坚持保护优先、自然恢复的原则,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恢复能力。着眼于优化生态安全屏障体系,聚焦市域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保护红线、自然保护地等重点区域,突出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妥善处理保护与发展、整体与重点、当前与长远的关系,推动形成生态保护和修复新格局。

  科学治理,综合施策。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遵循生态系统内在机理,以生态本底和自然禀赋为基础,关注生态质量提升和生态风险应对,强化科技支撑作用,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科学配置保护和修复、自然和人工、生物和工程等措施,推进一体化生态保护和修复。

  因地制宜,突出重点。立足现状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状况,准确识别突出生态问题,科学研判主要生态风险。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因地制宜合理确定规划目标,明确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和重点任务,研究提出基于自然的生态修复模式和措施。

  充分论证,公众参与。坚持“开门编规划”,建立跨部门、多领域合作编制工作机制,邀请权威专家学者成立咨询委员会,在规划编制各阶段广泛征求社会各界意见和建议,集思广益,群策群力。

  到2025年,各项生态修复工程开始有效推进,水环境问题得到初步改善,地下水超采情况得到初步遏制。各类生态修复工程稳步推进,生态环境质量和水环境质量有所提高;国土综合整治工程有序开展,耕地产能有所提高;深化地下水超采治理,初步提升地下水位。

  到2035年,建立高质量生态平衡体系,建成宜居宜业、协调融合、绿色生态的美丽望都。全县突出环境问题得到根本性解决,生态廊道建设基本完成,重要生态系统保护与修复重大工程全面实施,实现“天蓝、水碧、土净”的生态环境目标和绿色生产生活方式。

  依托望都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特征,以河流水系、交通干线等自然地理格局为基础,突出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连通性,落实省市级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和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所确定的生态安全格局,构建“两带、三区、多廊”的生态修复总体布局。

  基于生态修复总体格局,落实省级和市级生态修复分区,以生态问题为导向,不打破乡镇界线,按照望都县生态环境现状,突出自然地理和生态系统完整性和连通性,结合上位规划相关部署,充分考虑为望都县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生态保障,做到全覆盖、不交叉、不重叠,划定3个生态修复分区。分别为林地保护与修复区、城镇人居环境提升区、土地综合整治区。

  生态修复重点区域衔接国家、省级与市级国土空间生态规划确定的生态修复重点区域,根据当地实际情况,调整细化县域范围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以生态修复总体格局为基础,以生态修复分区为依据,分析突出问题及重点区域,结合区域生态安全重点地区、对本辖区生态安全有重大影响的关键地区,统筹各相关部门生态修复任务区域,确定生态修复分区下的重点区域。包括森林系统保护与修复重点区域、土地综合整治重点区域、流域生态保护和修复重点区域和城乡人居环境提升重点区域,共计4大生态修复重点区域。

  落实河北省、保定市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和望都县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立足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美丽望都建设需求,统筹三生空间修复任务,开展山水林田湖草沙湿地的系统修复和综合治理。

  促进森林生态系统保护,提升水源涵养能力。加强区内森林资源保护修复,提升森林生态功能,重点在贾村镇展开。

  统筹流域生态保护,持续改善水生态环境。开展河道治理工程、河湖生态岸线治理工程,提升水域生态服务功能。重点在九龙河、唐河等流域开展保护和修复工作。有序开展河道治理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清淤、岸坡防护、堤防建设等措施。

  构建生态网络体系,维护生物多样性。推进重要生态廊道和生态网络构建,着力提升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连通性,提高生物多样性。重点在唐河、九龙河等流域和京广铁路、京港高速、雄忻高铁等主要干线构建多条生态绿色廊道建设。

  开展土地综合整治,建设高标准农田。培肥改良耕作层,有效提升耕地地力和土壤生态环境,配套完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推进高标准农田改造提升,实施耕地质量提升工程,切实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在全县范围内根据潜力类型,分类开展土地整治工作。

  提升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加强农村生态环境综合整治,生活垃圾污水、养殖粪污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建设;加强景观风貌管控,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群众生活满意度、舒适度。

  加强城市绿化建设,提升城市品质。优化城镇生态功能空间,加强城市公园绿地建设,推动城区绿化覆盖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稳步提高。依托城区环城公路、铁路、九龙河等,建设环城林带,推进九龙湖公园建设,改善人民居住环境,提升城乡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质。

  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理念,基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格局,针对主要望都生态问题,明确生态修复重点任务。以生态修复重点区域为指引,注重自然地理单元的连续性、完整性,布局望都县重点工程,合理的安排建设时序。

  该工程范围涉及5个乡镇,包括寺庄镇、望都镇、高岭镇、中韩庄镇、贾村镇。以提升望都县山水林田生态环境质量,保护现存林地,提高水涵养和水土保持能力。部署贾村镇森林资源保护和水源涵养项目、寺庄镇和望都镇等四个乡镇林地保护与修复项目2个重点项目。

  该工程3个生态修复区均有分布,工程范围涉及望都县唐河、九龙河、白城沟、运粮河、曲逆河、白岳河和新开河共七条河流。以水环境质量提升,保障用水安全河完善相互连通的水系网络布局为主要目标,部署唐河治理工程(望都段)、九龙河流域治理项目、白城沟修复治理项目、运粮河和曲逆河等四条河流治理项目等4项重点项目。

  该工程范围涉及望都县所有乡镇。以实现地下水位回升、地下水漏斗面积显著减少,提高耕地集中连片程度及耕地质量,提升耕地产能为主。部署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项目、全域土地综合整治项目2项重点项目。

  该工程范围涉及所有乡镇。以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生态品质为目标。部署农村人居环境整改治理项目、城市绿化和人居环境提升项目、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项目3项重点项目。

  该工程3个生态修复区均有分布,工程范围涉及望都县九龙河、唐河、运粮河等河流,京广铁路、京港高速、雄忻高铁等重要交通干线。打造绿色的水系景观通道,建设路内隔离带,边坡绿化打造风景廊道,连接山水,构建生态网络为目标,部署水系生态廊道建设项目、交通生态廊道建设项目等2项重点项目。

  以促进修复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主要目标,全面加强生态保护和修复科技支撑体系建设,重点实施科技支撑平台建设工程、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2项子工程。依托科技支撑平台和信息化平台建设工程建设,加快新技术应用,加强生态修复工程动态监管,提高生态保护和修复的信息化支撑能力。

  加强规划实施政府主导,落实地方责任。建立由望都县人民政府统一领导,望都县自然资源和规划局组织协调,各镇(街道)、水利、生态环境、农业农村等有关部门参加的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联合执行管理机构,明确各部门职责分工,为落实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管理职能提供有效的组织保障。

  实行系统管理,构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管理机制。强化政府部门对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认识,建立部门间的协调机制和统一监督管理机制。建立统筹协调机制,打破部门分割现状,加强部门联动,形成管理合力,协同推进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与修复工程。

  创新补偿标准体系。结合望都县不一样的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加强不同地理空间的补偿等级划分和幅度选择,科学确定生态补偿指标体系、实施原则与计算方法。

  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积极向上争取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机制,加大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立受益地区与保护地区、流域上下游生态补偿制度,开展望都县横向生态补偿,建立生态补偿基金,补偿资产金额来源于下游受益地区和受益企业。推动生态保护地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优质生态产品供给能力。

  以系统解决望都县核心生态问题为导向,结合望都县国土空间生态保护修复需求,落实河北省生态修复、保定市生态修复及望都县国土空间规划的总体要求,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修复目标任务,强化对县生态修复的指导约束作用,将生态修复目标与指标层层分解落实,实现望都县生态修复规划目标任务的有效传导。

  积极推进高科技生态产业项目。加强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先进的技术的引进、推广,与国家级科研院所、高校和河北省科研机构开展密切合作,积极开发、引进清洁生产、生态环境保护、资源综合利用和废弃物资源化等方面的各类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

  建立健全人才引进、培养和使用激励机制。加强对从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生态经济建设专职人员技术培养和训练,强化政府部门工作人员培训;引进和培养一批在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的环保科技专家及各专业领域的学术或技术带头人,推动高级环境科学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专项基金,给予主导产业的高品质人才优惠政策,吸引生态环保建设领域所需的各类高科技人才落户。

  加强环境监视测定、预警、监察能力。加强环境监视测定软硬件建设,逐步的提升环境监视测定的质量。增加农村生态环境监视测定网点,建成全方位、多层次、城乡全覆盖的环境监视测定体系。

  构建生态保护考核评价制度。建立国土空间生态修复目标责任评价指标体系,加强监督检查,保障规划目标和任务的完成。针对不同的功能区域定位,分类建立区域评价指标体系,优化考核评价标准,考核结果纳入党政考核目标。

  构建生态修复统计调度制度。加快整合各镇(街道)和各部门的生态环境统计口径,构建统一的环境数据共享平台,提高负面清单管理的透明性。

  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建立统一的监督管理机制包括统一的监管平台、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和考核体系,对各部门责任主体实行统一评价与考核。

  构建多层次合作交流平台,完善公众参与机制。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运作,定期召开公众、专家学者、技术人员、企业等多主体参与的多层次生态修复合作交流会议,建立地方政府、行业部门、当地居民、社会企业、公益组织等多主体共同参与机制。建立开放式对话机制,凝聚社会各界力量,营造生态保护与修复全民共治、共建、共享的良好氛围。

  制定奖惩措施,积极引导公众参与生态文明建设。积极支持合乎条件的企业、农民合作社、民营林场、专业大户等经营主体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项目,引导和激发社会主体参与国土空间生态修复工作的积极性。制定相关奖惩措施,对在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项目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应有的奖励,鼓励公众参与,逐步的提升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项目工作的全民参与度。努力回应人民关切,着力解决群众反映突出的环境问题。

  建立健全全社会共同参与监督的渠道和机制。积极发挥新闻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广泛参与的监督作用,通过多方位、多层次的监督,建立统一有力的监督管理体系。积极组织并且开展生态保护的宣传教育和科学知识普及工作,加大宣传力度,创新宣传方式,调动和发挥各类组织参与生态保护与管理监督的积极性。促进各个阶层,尤其是管理者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解,摒弃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对立的错误观点。

上一篇:自然资源部介绍《红树林保护修复专项行动计划(2020-25年)》有关情况并答问

下一篇:国家电投:扎鲁特旗扎哈淖尔煤业生态修复治理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