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nu
产品中心
提升土壤有机质势在必行
来源:bob的网址是多少    发布时间:2025-09-09 23:26:21

  有机质包括一切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成为土壤有机质。植物秸秆、树枝落叶、草系列、动物残体、人畜粪尿、城市垃圾的有机部分是它的初级形态,经微生物充分分解后被植物吸收和稳定在土壤里的腐殖质是它的高级形态。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水平,决定着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土壤健康的水平。充足的土壤有机质是粮食安全的保障。在粮食主产区,粮食单产水平与耕地土壤有机质水平密切相关,有专家称,平均土壤有机质提高0.1%,粮食产量的稳产性提高5%左右。

  土壤有机质具有巨大的吸附养分的功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就是一座巨大的养分库,能缓冲对化肥的依赖。当化肥不能够满足供应时,粮食产量不会因此产生大幅度的下降,能实际做到藏粮于地,端牢中国饭碗。

  土壤有机质通过丰富和提高养分的吸收率直接对农产品品质和民众健康产生一定的影响。土壤中含有充足的有机质能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来提升民众的健康水平。充足的土壤有机质,能使植株健壮,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显著减少面源污染。通过微生物和酶的作用,高含量的土壤有机质可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形成强力降解,从而净化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随着土壤有机质的不断的提高,大量的有机碳得到固定,将大幅度减少碳排放,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土壤有机质是推动土壤ECO走向良性循环的主导因素。土壤ECO的良性循环反映了大自然进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当土壤产出物携带着大量养分为人们服务时,人们应该将其废弃物肥料化回归土壤,使生态环境得以净化,使土壤有机质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偿,使土壤生态良性循环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当土壤有机质的养分不能够满足植物生长需要时,可以用化肥做补充。但化肥长期完全取代有机肥时,土壤生态就会崩溃,土壤有机质含量会持续下降。这就会导致土壤板结、通气性变差,酸碱度失衡、酸化,有益微生物大幅度减少。植物生长环境遭到破坏,植株变弱,化肥利用率低,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安全就得不到保障,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山东土壤肥力状况不容乐观。第一,同国内和其他几个国家土壤有机质含量中等水准差距较大。根据2014年《土壤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养分数据》,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4%。我省2018年各地市检测平均含量为1.65%,低于全国的中等水准。同其他几个国家差距更大。欧洲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5.44%,日本为5.13%,韩国为4.46%,美国为3.46%。我省与隔海相望的韩国在地力条件、土地利用率方面比较相近,但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韩国低了2.81个百分点。值得肯定的是,比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0.98%相比,提高了0.67个百分点。这个差距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上,我省的地力条件本身就差,加之复种指数高,增加了提升土壤有机质的难度。从主观上看,我省有机废弃物利用率低,有机肥投入少。

  第三,我省总体土壤肥力水平过低。根据国际专家的意见,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的为低肥力地区。我省低肥力地区占比大,从种植结构上看,粮田好于蔬菜,蔬菜好于水果。作为苹果大省,我省苹果的产量占全国的20%左右,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1.2%左右,局部地区果园土壤大面积酸化,导致果品质量下降。

  一是全民动员,树立“粪肥就是黄金,黄金就是粪肥”的观念,彻底遏制纯施化肥不用有机肥的现象,力争消除土壤有机质含量1.5%以下的低肥力地区,使酸化的土壤逐步得到缓解。二是利用10年时间,使全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按照10年有机质含量提升0.7%计算,在适量配施化肥的情况下,6000万亩粮田平均每年每亩需1.3吨有机肥,4000万亩水果、蔬菜及其他特色农产品,平均每年每亩需1.7吨有机肥,共需有机肥1.46亿吨。目前我省有机肥总量包括秸秆还田折算6000万吨左右,尚缺8000万吨左右。

  1.目前我省城乡有机废弃物总量2.5亿吨左右,这中间还包括城乡有机废弃物、动植物残体、人畜粪尿等,包括秸秆还田在内的总利用率在40%左右。按照发达国家80%的利用率计算,还有1亿吨可供利用。按照中国农业大学苏州有机循环研究院的新技术试验结果,在县、乡镇推广该技术,集中建设规范的规模有机堆肥厂,可转化有机肥3500万吨。

  2.大力发展畜肥一体化的生态养殖场和群众性的生态养殖点。禁止既浪费资源又污染自然环境的水冲式养殖法,在养殖场推广发酵床模式,建立堆肥厂、堆肥车间、堆肥场,将畜禽粪尿就地肥料化。此项可增加有机肥总量1500万吨左右。

  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有机农业总面积4100万亩。有机农业面积前三位的黑龙江、云南、贵州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都在3%以上,从这个侧面也能够准确的看出,有机农业对提升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我国有机农业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率在2%。古巴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率是27%。澳大利亚占8.68%,意大利占7.14%,芬兰占6.73%,丹麦占6.2%。我省适宜发展有机农业的山丘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左右,特别是山区,经济虽然落后,但生态领先,发展有机农业能变劣势为优势,既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又能提高农产品品质,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举多得。

  要把有机农业和有机产品区分开来。广义上的有机农业是按照有机农业的技术路线,有长期规划,以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药为主,逐步取代化肥、化学农药的农业。有机产品是经过有机认证,达到国家标准的农产品。有机认证是有机农业的高级阶段。目前一些生态环境很好的区县开展整建制有机农业创建活动,是可行的,应该予以支持。北京市把有机认证基地按不同品种设定了过渡期,这是一个创举,可以借鉴。过渡期可以不受年限限制,何时达到了认证条件再进行认证。这样做才能够大规模扩大有机农业的范围。即使达不到认证标准,也能推进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推进农产品安全质量的提升,从这方面来说,也很有意义。

  各级农业培训机构可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把土壤有机质提升理论编写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建立覆盖到田间地头的线上、线下培训网络,通过现代化的培训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将这些通俗的知识送到千家万户。使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掌握最基本的土壤有机质提升原理和最简单的堆肥发酵技术。使人人明白土壤有机质的功能作用和单独使用化肥的危害。做到自觉使用有机肥或有机肥化肥配施,不再单施化肥。使户户懂技术,村村会堆肥,把提升土壤有机质的行动推向高潮。

  1.建立提升土壤有机质补偿奖励机制。建立土壤有机质含量建档立卡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底数逐户、逐生产单位登记入档。在对土地进行估价时,将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一个重要评估数据。在土地租赁、承包、流转、国家征用土地补偿时,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价值反映出来。这样做才能够使农民放心投入,免除因土地变动带来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要对在提升土壤有机质过程中作出贡献的单位、企业、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提升土壤有机质的力度。

  2.大力扶持有机肥产业高质量发展。我省目前有机肥厂生产总量为500万吨。政府应该在有机肥厂建设项目立项、建设用地、交通运输、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有机肥厂处理有机废弃物的投入给予补贴,促进有机肥产业加快发展,力争10年内扩大到1000万吨以上的规模。

  6.加强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扶持。支持他们按照农业高水平发展的要求调向转型,加强对土壤培肥技术、有机废弃物向有机肥转化技术、功能微量元素开发应用技术等这些能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的技术研究。

  土壤存量有机质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持续不断的增加增量有机质。再高的土壤有机质假如没有增量有机质的补充,也会不断降低,最终走向恶性循环。再低的土壤有机质如果持续大量增加有机肥用量,土壤有机质也会逐步提升,最终走向良性循环。

  我省土壤有机质含量虽然低,但只要引起重视、措施有力,持续大量增施有机肥,就能使土壤有机质不断的提高,土壤逐步肥沃起来。但如果纯施化肥的倾向得不到控制,有机肥用量持续降低,土壤有机质继续降低,那就会导致土壤生态破坏及由此产生一系列难以处理的后果。土壤有机质是留给后代最重要的资产,对提升土壤有机质,各级领导应该有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应该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土壤有机质提升列入考核内容,明确奖惩制度。对完成或超额完成责任目标的,应该给予奖励;对在任期内完不成责任目标的,应该实行问责制。要有严格的监督、监督管理机制。要建立土壤有机质提升评估、公示制度,主管部门应分期分批对各地土壤有机质提升情况做评估,并将评估情况予以公示。各级都应制定规划,按照规划一届接着一届干。各个部门应该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各司其职,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把一个完整的系统割裂开来。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应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把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这项事关粮食安全、食品质量与安全的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有机质包括一切有机物质,进入土壤后成为土壤有机质。植物秸秆、树枝落叶、草系列、动物残体、人畜粪尿、城市垃圾的有机部分是它的初级形态,经微生物充分分解后被植物吸收和稳定在土壤里的腐殖质是它的高级形态。土壤有机质的含量水平,决定着土壤肥力、土壤质量、土壤健康的水平。充足的土壤有机质是粮食安全的保障。在粮食主产区,粮食单产水平与耕地土壤有机质水平密切相关,有专家称,平均土壤有机质提高0.1%,粮食产量的稳产性提高5%左右。

  土壤有机质具有巨大的吸附养分的功能,土壤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就是一座巨大的养分库,能缓冲对化肥的依赖。当化肥不能满足供应时,粮食产量不会因此产生大幅度的下降,能真正做到藏粮于地,端牢中国饭碗。

  土壤有机质通过丰富和提高养分的吸收率直接对农产品品质和民众健康产生影响。土壤中含有充足的有机质能产出高品质的农产品,从而提高民众的健康水平。充足的土壤有机质,能使植株健壮,增强抗病虫害的能力,显著减少面源污染。通过微生物和酶的作用,高含量的土壤有机质可对土壤中的重金属、农药残留等污染物形成强力降解,从而净化生态环境,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水平。随着土壤有机质的不断提升,大量的有机碳得到固定,将大大减少碳排放,为碳达峰、碳中和作出贡献。

  土壤有机质是推动土壤生态系统走向良性循环的主导因素。土壤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反映了大自然进化发展的自然规律。当土壤产出物携带着大量养分为人们服务时,人们应该将其废弃物肥料化回归土壤,使生态环境得以净化,使土壤有机质源源不断地得到补偿,使土壤生态良性循环得以生生不息地延续。当土壤有机质的养分不能满足植物生长需要时,可以用化肥进行补充。但化肥长期完全取代有机肥时,土壤生态就会崩溃,土壤有机质含量会持续下降。这就会导致土壤板结、通气性变差,酸碱度失衡、酸化,有益微生物大大减少。植物生长环境遭到破坏,植株变弱,化肥利用率低,污染加剧,生态环境恶化,农产品安全就得不到保障,给社会带来灾难性的后果。

  山东土壤肥力状况不容乐观。第一,同国内和其他国家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水平差距较大。根据2014年《土壤测土配方施肥基础养分数据》,全国耕地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2.4%。我省2018年各地市检测平均含量为1.65%,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同其他国家差距更大。欧洲的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为5.44%,日本为5.13%,韩国为4.46%,美国为3.46%。我省与隔海相望的韩国在地力条件、土地利用率方面比较相近,但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比韩国低了2.81个百分点。值得肯定的是,比1985年第二次土壤普查时的0.98%相比,提高了0.67个百分点。这个差距有主客观两个方面的原因。客观上,我省的地力条件本身就差,加之复种指数高,增加了提升土壤有机质的难度。从主观上看,我省有机废弃物利用率低,有机肥投入少。

  第三,我省总体土壤肥力水平过低。根据国际专家的意见,土壤有机质含量在2%以下的为低肥力地区。我省低肥力地区占比大,从种植结构上看,粮田好于蔬菜,蔬菜好于水果。作为苹果大省,我省苹果的产量占全国的20%左右,果园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仅为1.2%左右,局部地区果园土壤大面积酸化,导致果品质量下降。

  一是全民动员,树立“粪肥就是黄金,黄金就是粪肥”的观念,彻底遏制纯施化肥不用有机肥的现象,力争消除土壤有机质含量1.5%以下的低肥力地区,使酸化的土壤逐步得到缓解。二是利用10年时间,使全省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达到全国的平均水平。

  按照10年有机质含量提升0.7%计算,在适量配施化肥的情况下,6000万亩粮田平均每年每亩需1.3吨有机肥,4000万亩水果、蔬菜及其他特色农产品,平均每年每亩需1.7吨有机肥,共需有机肥1.46亿吨。目前我省有机肥总量包括秸秆还田折算6000万吨左右,尚缺8000万吨左右。

  1.目前我省城乡有机废弃物总量2.5亿吨左右,其中包括城乡有机废弃物、动植物残体、人畜粪尿等,包括秸秆还田在内的总利用率在40%左右。按照发达国家80%的利用率计算,还有1亿吨可供利用。按照中国农业大学苏州有机循环研究院的新技术试验结果,在县、乡镇推广该技术,集中建设规范的规模有机堆肥厂,可转化有机肥3500万吨。

  2.大力发展畜肥一体化的生态养殖场和群众性的生态养殖点。禁止既浪费资源又污染环境的水冲式养殖法,在养殖场推广发酵床模式,建立堆肥厂、堆肥车间、堆肥场,将畜禽粪尿就地肥料化。此项可增加有机肥总量1500万吨左右。

  截至2021年12月底,全国有机农业总面积4100万亩。有机农业面积前三位的黑龙江、云南、贵州土壤有机质平均含量都在3%以上,从这个侧面也可以看出,有机农业对提升土壤有机质的作用。我国有机农业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率在2%。古巴在全国范围内发展有机农业,有机农业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比率是27%。澳大利亚占8.68%,意大利占7.14%,芬兰占6.73%,丹麦占6.2%。我省适宜发展有机农业的山丘地区面积占全省总面积的一半左右,特别是山区,经济虽然落后,但生态领先,发展有机农业能变劣势为优势,既能提升土壤有机质,又能提高农产品品质,既能增加农民收入,又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一举多得。

  要把有机农业和有机产品区分开来。广义上的有机农业是按照有机农业的技术路线,有长期规划,以使用有机肥和生物药为主,逐步取代化肥、化学农药的农业。有机产品是经过有机认证,达到国家标准的农产品。有机认证是有机农业的高级阶段。目前一些生态环境很好的区县开展整建制有机农业创建活动,是可行的,应该予以支持。北京市把有机认证基地按不同品种设定了过渡期,这是一个创举,可以借鉴。过渡期可以不受年限限制,何时达到了认证条件再进行认证。这样可以大规模扩大有机农业的范围。即使达不到认证标准,也能推进土壤有机质的提升,推进农产品安全质量的提升,从这方面来说,也很有意义。

  各级农业培训机构可同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合作,把土壤有机质提升理论编写成通俗易懂的小册子,建立覆盖到田间地头的线上、线下培训网络,通过现代化的培训方式对农民进行培训,将这些通俗的知识送到千家万户。使农民一听就懂、一学就会,掌握最基本的土壤有机质提升原理和最简单的堆肥发酵技术。使人人明白土壤有机质的功能作用和单独使用化肥的危害。做到自觉使用有机肥或有机肥化肥配施,不再单施化肥。使户户懂技术,村村会堆肥,把提升土壤有机质的行动推向高潮。

  1.建立提升土壤有机质补偿奖励机制。建立土壤有机质含量建档立卡制度。对土壤有机质底数逐户、逐生产单位登记入档。在对土地进行估价时,将土壤有机质含量作为一个重要评估数据。在土地租赁、承包、流转、国家征用土地补偿时,将土壤有机质的含量价值体现出来。这样可以使农民放心投入,免除因土地变动带来的后顾之忧。各级政府要对在提升土壤有机质过程中作出贡献的单位、企业、个人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以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加大提升土壤有机质的力度。

  2.大力扶持有机肥产业发展。我省目前有机肥厂生产总量为500万吨。政府应该在有机肥厂建设项目立项、建设用地、交通运输、银行贷款等方面给予政策倾斜。对有机肥厂处理有机废弃物的投入给予补贴,促进有机肥产业加快发展,力争10年内扩大到1000万吨以上的规模。

  6.加强对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的扶持。支持他们按照农业高质量发展的要求调向转型,加强对土壤培肥技术、有机废弃物向有机肥转化技术、功能微量元素开发应用技术等这些能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安全水平的技术研究。

  土壤存量有机质不是问题的关键,关键是不断增加增量有机质。再高的土壤有机质如果没有增量有机质的补充,也会不断降低,最终走向恶性循环。再低的土壤有机质如果持续大量增加有机肥用量,土壤有机质也会逐步提升,最终走向良性循环。

  我省土壤有机质含量虽然低,但只要引起重视、措施有力,持续大量增施有机肥,就能使土壤有机质不断提升,土壤逐步肥沃起来。但如果纯施化肥的倾向得不到控制,有机肥用量持续降低,土壤有机质继续降低,那就会导致土壤生态破坏及由此产生一系列严重后果。土壤有机质是留给后代最重要的资产,对提升土壤有机质,各级领导应该有责任感、使命感、紧迫感。应该实行任期目标责任制,把土壤有机质提升列入考核内容,明确奖惩制度。对完成或超额完成责任目标的,应该给予奖励;对在任期内完不成责任目标的,应该实行问责制。要有严格的监督、监管机制。要建立土壤有机质提升评估、公示制度,主管部门应分期分批对各地土壤有机质提升情况做评估,并将评估情况予以公示。各级都应制定规划,按照规划一届接着一届干。各个部门应该统筹协调,齐抓共管,各司其职,不能各吹各的号,各唱各的调,把一个完整的系统割裂开来。为了一个共同目标,应该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真正把提升土壤有机质、培肥土壤这项事关粮食安全、食品安全质量与安全的大事抓紧、抓好、抓出成效。

上一篇:2024-2029年中國環保行業競爭力調查及發展趨勢研讨報告

下一篇:产量总比别人低你该不会是遇到了这些施肥误区?